第15版:家长圈

批评孩子也分时间和场合

我们都立志做温柔而坚定的家长,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强忍着不发脾气吧,自己攒一肚子火;发脾气吧,又怕伤到孩子的自尊心。脑海中的思想斗争一刻也未停止。

不过,发火也应分时间和场合,不合时宜的批评会加剧对孩子的伤害程度,激化更深的矛盾。如果我们能在这四个时刻控制好情绪,教育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早晨不宜批评孩子

早晨,意味着新一天的开始。如果孩子一大早就得到一个否定、几句批评,那么,他一整天的自我评价都会偏向负面、消极。

一天早晨,我在电梯里看到一位妈妈对着儿子大声吼叫,给人一种难以招架的压迫感。再看孩子,低着头不敢看妈妈,用衣服袖口轻轻抹着泪。妈妈早上的负面情绪,就这样如电流般传递到了孩子那里。孩子既要处理当下的情绪,还要面对接下来一整天的学习,如果处理得不好,听课的效果肯定大受影响。

说实话,要忍住一大早不批评孩子的念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早上潜伏着太多想发火的因素,比如孩子起床磨蹭、吃饭速度慢等,又因为早上时间很急,要处理的事情很多,家长的怒气自然也更容易被触发。这时,就特别考验父母的承受力和忍耐力。与其干着急,还不如每天早起一会儿,帮孩子分析迟到的后果,督促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别在餐桌上批评孩子

餐桌上的时光应该是其乐融融、温馨而又幸福的。在如此惬意放松的时段,逮着孩子一顿批评,多煞风景。

吃饭时不指责、批评孩子,也是父母要修炼的一项很重要的能力。我们要随时按捺住吃饭时对孩子指指点点的冲动。人的味觉是有记忆的,小时候餐桌上难受的记忆碎片,会操纵一个人的情绪很多年。所以,吃饭时父母要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多聊一些投机的话题,让孩子开开心心地吃饭,比什么都重要。

教育家尹建莉曾说:“大家坐在一起吃饭,即使什么都不说,有爱在流动,孩子就已经受教了。把餐桌搞成教训孩子的地方,是最让孩子反感的事。”

当众不批评孩子

我们常说一句话:揭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脸。在公开场合不去揭露孩子的痛处,给孩子留面子,也是父母最需要修炼的功课。

前些天,一段孩子哭着求爸爸别在校门口数落自己的视频引起热议。孩子再小也要面子,他也有自己的生活圈、朋友圈。这位爸爸在校门口揭孩子的短,被同学听见,孩子心里难免不是滋味。

当众批评,只会给孩子带来难堪和无助,增加孩子对父母的恨意。至于你当时说的道理,孩子一个也记不住,那个时候,孩子只想逃离,并不想接受任何建议。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孩子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自尊心。”

当众嘲讽、奚落、刁难孩子,无异于在全面摧毁孩子的自尊。

孩子畏惧时不批评

如果孩子因为害怕一件事而不去做,这个时候最怕父母的批评。相反,他们更希望的是得到父母给予的勇气和力量。

有一次去医院碰到一位爸爸带着儿子打疫苗。小孩子因为害怕打针,所以一直抗拒,最后还大声哭了起来。这位爸爸脾气比较急躁,对着孩子大声咆哮。医护人员在一旁好言相劝,这才缓和了下来。

打疫苗,对孩子和家长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孩子会哭闹,无非就是因为对于打针的恐惧以及对于未知的害怕,这让他们特别没有安全感。这个时候,如果父母可以抱抱孩子,或者对孩子说些打气的话,都有助于帮孩子稳定情绪。

少批评、多建议,分场合分时机,教育才能发挥它的最大效用。

(内容来源:公众号“儿童心理课堂”)

2022-01-17 1 1 家庭教育时报 content_7410.html 1 3 批评孩子也分时间和场合 ../con/202201/17/content_7410.html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