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言论

警惕动辄“打卡接龙”成为新型负担

事无巨细,要求家长和学生“打卡”,实际上已经让学生独立完成综合实践作业变了味,在客观上加重了家长负担。本质上仍然是学校、老师将本职工作转嫁给了家长,并不符合“双减”初衷,客观上也让“打卡”流于形式。

“儿子现在读小学一年级,每天各种‘打卡接龙’在各个微信群、校讯通和课程软件上响个不停,各种任务包括跳绳、阅读、数学算术卡、语文识字卡、改错题、听写等,真的让人应接不暇。”市民王先生向记者介绍,他的孩子每天必须“打卡”的内容包括跳绳20分钟、识字30分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20分钟等。

(6月16日《广州日报》)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小学生的家庭作业少了,与此同时,老师布置的一些综合实践类作业多了,在家要阅读、要跳绳、要做家务……从教育角度说,这本身是一种好现象,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学生在家按要求完成老师布置的体育、劳动教育等方面作业,有的确实需要家校合作,需要家长的全程参与、配合乃至督促。如果学生在家完成综合实践作业弄虚作假,或者压根没完成,背离了老师布置作业的初衷,也起不到综合实践作业的功能和作用。从这个角度说,学生“打卡”有合理性。

然而,事无巨细,要求家长和学生“打卡”,实际上已经让学生独立完成综合实践作业变了味,在客观上加重了家长负担。本质上仍然是学校、老师将本职工作转嫁给了家长,并不符合“双减”初衷,客观上也让“打卡”流于形式。避免学生“打卡”成为家长作业,加重家长负担,需要给学童“打卡”减减负,学童“打卡”不该成为学生完成作业的一种标配。一方面,哪些学生作业必须“打卡”要进行充分论证,征求家长意见;另一方面,学校开设课程、老师布置作业要更科学、合理,尽可能布置一些不需要家长现场检查和“打卡”的学生作业。

2022-06-22 张立美 事无巨细,要求家长和学生“打卡”,实际上已经让学生独立完成综合实践作业变了味,在客观上加重了家长负担。本质上仍然是学校、老师将本职工作转嫁给了家长,并不符合“双减”初衷,客观上也让“打卡”流于形式。 4 4 新闻周刊 content_7963.html 1 3 警惕动辄“打卡接龙”成为新型负担 ../con/202206/22/content_7963.html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