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新星风采

第七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大奖获得者 侍奕君:文字能带给自己方向感

大奖获得者侍奕君

第七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万元大奖获得者侍奕君,参赛时就读于上海中学高三年级。

她在现场总决赛作品《以爱之名》中这样写道:我也愿变成一个,以爱之名战斗的战士。我并不能清楚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而或许一生都不得而知;但我有一股鲁莽的力量,我自认汇天下的金戈铁马能匹敌之,我愿意以爱之名,战斗而生存。

侍奕君这股文字中的勇气和张力,源自于她对鲁迅先生的深刻理解。鲁迅先生却有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他爱这个世界,爱远方的人们,爱这里一切好与不好的东西。其实,和鲁迅一样,侍奕君也习惯用文字关注这个社会。她告诉记者,从初二开始,她就养成了写短篇小说的习惯,至今已经写了七八篇。虽然每篇只有1万字左右,但她却通过这个习惯,了解了世间百态。

她游历千岛湖,于是写下一篇关注三代人对逝去回忆的故事。“那里因为建设新安江水库,古城被淹没了,于是一家三代人只能离开故土去讨生活,但他们心中却依然留存着对故乡的记忆,于是,出去的人又回来了,三代人不断重走着祖辈的足迹。”她关注留守儿童,用小说描绘了一个农民工子女跟着父母来到北京,却先后经历了惊讶、惊喜、愤怒与屈辱的心境转变。

“尽管生活中充满着悲情,但我却看到了每一个人仍在坚强生活。所以,与其说我在关注弱势群体,倒不如说我更觉得自己适应于那种艰辛的生活。就像去年暑假去非洲做义工,我发现,当我看到那里的人们过着的那种贫苦生活时,我才能产生更加明确的方向感,更为清醒地活着。”

侍奕君称自己未来希望进入中文系学习,因为自己甘于平凡,只想过自己愿意过的生活。“就像我喜欢阅读韩寒、苏轼与萧红,是他们告诉了我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以及人性的三重力量。”

通过阅读与写作,侍奕君感悟到:是文学为自己营造了一个温暖的世界,当她用文字观察世界、表达自己时,恰恰是在与自己的心灵进行对话,这让她找到了方向感与归宿。

◆获奖作品欣赏

以爱之名

文/侍奕君

春天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讲关于萧红先生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间有一段讲的是,在上海的一个微冷的早晨,鲁迅先生站在苏州河边等公车。白色的江霭沉沉中,他抽着烟,吞吐着同样白色的烟,坐在有铁栏杆围着的石墩上。他眯着眼,不时招招手叫海婴过来,别满地乱跑,危险。

事实上,这一段文字并未被选入我们的课文中,因为它与那些能“直接体现人物性格特征与精神内涵”的描写记叙不一样。它不显眼,似乎只能归类为一个伟大的斗士在平凡生活中,作为一个父亲的琐事。

烟在手中,化成低低的云。

说到鲁迅先生对萧红先生、萧军先生的诸多关照时,我的老师突然跟我们说,以前有人问鲁迅先生——先生,您对后辈的爱,是父性的,还是母性的?鲁迅先生停了停,说大概是母性的。

大概——大概,许多人都不能感受先生这种母性的爱。例如,昨天我还见了一篇文章,说林语堂和鲁迅都是把生命和一切看得全透的人;而前者不似后者——他并不愿“停留在‘看透’而难以自拔”,而反过去醉心于生活的本质,关心有关于生命的点滴美好,从而开创了中国近现代“小清新先河”——看得我一哆嗦。

这一可爱的观点或许与大多数人对鲁迅先生的印象不无联系;怒发冲冠,头发一根根竖立着——连许广平先生对鲁迅先生的第一印象都是如此。就是鲁迅先生自己都曾躺在他的竹躺椅上对萧红说:“我三十岁不到便掉光了牙齿,满口义齿。而戒酒、吃鱼肝油,妄图延长我的生命,倒也不尽是为了我的爱人,也半是为了我的敌人。”

这样又让人觉得好笑,又迫人马上沉默的语调,似让旁的人——那些从儿时的《社戏》到《风筝》,学成拿来主义谈谈天才的人们——会觉得,哎,他是战士,战士,鲁迅先生是一个用笔掷箭,飞镞,扔炸弹的战士。因为是“中国的脊梁”,他挺伟大。他的生活么,与我们太远——也或许,离他自己都太远了。

鲁迅先生曾对萧红说:“谈到幸福,只得面对过去,或是除了坟墓之外、毫无希望的未来。每个战士都是如此。我们生活在这样的地方;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

我想,他不仅仅是个战士——否则,他怎样熬过那“常常而来的独战的悲哀”?他喜食油炸食品的心性,嗜好韭菜盒子的胃;他备着的绿色、白色两种铁罐装的烟;他像小乌龟般蹲坐在桌上的茶缸;他能用作手纸的手稿——或者可以用来包什么油饼;他第一次见二萧时除了大沓的钞票外,给年轻人备好的几枚能乘公车的零钱。我又以为,他是一个真正的战士,每时每刻不全都是,但却每时每刻又都是。

——如说创作,真正的战士不会忘记为什么而写。在去世前的那八个月,鲁迅先生午夜醒来,要水喝。

“外面进行着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是啊,为什么而战斗?有才华的人们如为了时尚而斗争,那么稍有压迫,便东倒西歪,不送自己的朋友作为倒过去的见面礼已属万幸;有勇谋的人为了自己而战斗,但人生苦短,故事又太长,没人不信车到山前必有路的道理,也无真正的斯巴达克斯能让他在真正的枪林弹雨中不躲避一下下,一下下也好;有血性的人为了恨而战斗,这看似有了自己的坚定,又兼具了超脱自身谋求的信仰。但恨也不行,恨固然深切浓烈,固然如山如河,如长城,如长鸣的钟——但恨与鄙薄何以长久而贯人终生,而又生生不息?废墟不过是爆炸后的残骸,不过是焦土,呜呼可怜的焦土。这样的远方,真的是悲哀的啊。

只要有油脂,有温度,如火焰般淙淙而燃的,也只是爱了。一日日,一天天,生命的延续便有指望。有希望便有战斗的理由,有在任何的冰冷酷热,狂风骤雨中狂奔的力量;可呐喊,可彷徨;或可以什么都不做,只是记挂上海盛夏的夜里,那与我“有关”的,无数的人们,还有,无穷的远方。

没有终点吧。

馒头沾过血,病态的小混混在乡里蹦跳;那个只有美女蛇传说的童年已经过去。你骂,但笑骂成文章。这样的嘲骂并非薄情寡义的道德批判,或是高高在上的皱眉说教。只是出于爱,责于言;他不相信?而你何以证明?那便用一生,以爱之名,从容战斗。

——若无关创作,只谈谈生活,那么,“删夷枝叶的人,决定得不到花果。”

我想,如用一个字来概括我们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你可能绞尽脑汁都想不出,除了“爱”还有哪个字。

萧红、萧军拜访鲁迅先生的那个雨夜,鲁迅先生伤寒才好,却“为什么要送到门口呢?为什么执念冒雨送到门口呢?这样,不会使伤寒更重了吗?”

——记住啊,有牌子的弄堂,就是我家。

在为了忘却的纪念时,在为白莽作《孩儿塔序》时,这样一个看似怒发冲冠的人,还记得年轻人大夏天穿着的大破袄子,一头一脸的汗。

真正的战士哪里有心力在生命中每时每刻都剑拔弩张,横眉冷对而受千夫所指?而真正的战士又哪里能割舍下心里的爱——爱这个世界,爱远方的人们,爱这里的一切好与不好的东西,爱敌人,爱妻儿,爱自己,爱树梢的晨曦般明媚的,跳跃的后生们。

事实上我并不了解鲁迅先生,但我现在为何而书写?无非是因为那撇胡子,那样怒发覆盖下的胸腔中的爱与柔情。不大露声色,或许因为羞于表达,但真的如火如焰,燃烧至今。

以爱之名,何以战斗?在远方,有与我有关的千千万万的人,我爱;也有身边的年轻人,我爱。故不露声色,我战斗。你们可以说我嫉恶如仇,也可以说我睚眦必报;我的确恍惚惶惑,无所依恃。

我也愿变成一个,以爱之名战斗的战士。现在,我并不能清楚地触摸到这个世界的轮廓,而或许一生,答案都不得而知;但我有一股鲁莽的力量,金戈铁马,万里冰河,不过如此。我愿意以爱之名,生存而战斗,战斗而生存。

芥川龙之介说,永远不要忘记,人生就是战斗到死。而我以为世上的一切或许会有翻云覆雨之时,但真正的斗士一定会觉得生命就是战斗到死,也是不战到死。是抗争,是顺从,也是共生共存。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我不曾领悟过真正的战斗,但高三的日子似乎与之无限接近。我的心性并不适应这样一天天抢半价鸡蛋般地去过日子。但我的老师笑着跟我说,勇敢一点呀,别怕。顿时,我明白了这种关乎自己与关乎世界的战斗,关乎冷的死和热的生,皆是以爱之名。

萧红第一次去鲁迅先生家,来自东北的女孩子并不曾见过万年青。鲁迅先生家里在花瓶中插养着的,都是万年青。

萧红梳着麻花辫儿,瞪着先生说,这是什么?

先生说,这是万年青。

萧红说,这是万年青?

先生脸上微微紧着,似有笑意。天落着雨,屋子中暗。但又很亮,似亮到今天。

“是呀,这是万年青,它们一直这样儿。”

2022-06-27 1 1 家庭教育时报 content_7701.html 1 3 第七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大奖获得者 侍奕君:文字能带给自己方向感 ../con/202206/27/content_7701.html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