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星风采

第十二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大奖获得者金蒙璐:三年追逐终圆梦

大奖获得者金蒙璐

第十二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上海地区万元大奖花落上海市七宝中学高二学生金蒙璐。从初中八年级开始,金蒙璐就坚持参加“鲁迅青少年文学奖”比赛,早在两年前,她就获得了初中组一等奖的好成绩。值得一提的是,金蒙璐的双胞胎妹妹金蒙璇也参加了本次比赛,并获得了高中组二等奖。“比赛结束后,当和姐姐交流写作思路的时候,我就觉得她肯定会得奖。”金蒙璇为姐姐感到由衷的高兴。

“小时候家里到处都是书,爸爸妈妈在家也看书,所以我和妹妹都养成了看书的习惯。”金蒙璐从小没有参加过多的培训班,这让她有充分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阅读兴趣。

金蒙璐说她比较喜欢文学性和哲理性强一些的书,家里整整三个大书架上都摆满了书,而她的大部分零用钱也都是用来买书。阅读已经成为金蒙璐生活的一种方式,即使高中学业压力重,她还是会挤出时间来看书,并且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也在逐渐加深,这让她的思想成熟度远远超过同龄人。金蒙璐说,大量的阅读不但开拓了她的眼界,也丰富了她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让她有能力去思考和规划自己的未来。“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像鲁迅先生一样,成为中国的脊梁!”金蒙璐如是说。

◆作品欣赏

读红楼

文/金蒙璐

曹雪芹其人,生卒年,字号,父为何人,都存在争议,可谓是古今文学大家里个人信息最扑朔迷离的了,而他留下的这部史诗级巨著,体量之大,涉猎之泛,描写之细致,情节之复杂,终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唱。

那个清贫甚至潦倒的枯瘦背影,至今仍依稀在悼红轩摇曳的烛灯下,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年光流水中,他悼的是谁的牵挂与断肠?最终阴差阳错四十回的留白,又是古今多少人悼红的余响?

香闺红楼,黄粱一场,大约也是薄命司早已撰毕的定数吧。

红楼是为女儿作的书,自然从女儿写起。

作者极力刻画的金陵十二钗,各具风流,不同的境遇、性格与殊途同悲的结局,使得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看到每个角色完整人格表现出来的正反两面,在阅读的过程中同时是自我找寻与省察的体验。

从黛玉说起,她是个被很多人诟病为“作”的女孩子,每天哭哭啼啼,无理取闹,疾病缠身嘴上还不饶人。可她仍旧是我最喜欢的角色,并不为主角光环,只因内心求同的倾向。叔本华说“人们最终所真正能够理解和欣赏的事物,只不过是一些在本质上和他自身相同的事物罢了。”黛玉的敏感,脆弱,孤独,清高,自尊与自卑,让我的内心不住地震颤,而她藏在刻薄盔甲下的温柔,谦和,率直,纯真和勇敢,则让我深深为之动容。

没有人是完美的,甚至无懈可击是最彻底的绝情。黛玉可以算是大观园女儿中缺陷挺大的一个,在外人看起来远不及宝钗体面,也没有探春强势,没有湘云的豁达,因为她的刻薄,甚至比存在感较低的迎春和惜春还不得人心。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不合世俗的女孩子啊,她怕落花白白地被糟蹋,不厌其琐地将落花拾进绢袋,埋在花冢。她这样冰雪聪明,大约也隐隐地感觉到了“他年葬侬知是谁”的凄凉不只是落红的结局吧,在如此年纪,她提前为自己作了冢,谱了悼词,如何不令人心有余戚。

葬花已经是说烂了的名场面,还有一个不那么引人注目的小场景初读便令我慨然。黛玉独自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听到学戏的女孩子唱《牡丹亭》,“十分感慨缠绵”“不觉点头自叹”“不觉心动神摇”“亦发如醉如痴”“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听着“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唱词,也不过豆蔻之年的黛玉是怎样地憧憬着一段浪漫美好的爱情,又是怎样地被难以言说的悲戚裹挟住,在三月的盎然春意里禁不住落泪呢。而牡丹亭的故事毕竟是现实社会中的一梦南柯,世上又还有什么人真的能为情而生呢。

另外再想一述的是初结海棠社作诗时的情景。出完题限完韵,大家都悄然思索起来,独黛玉“或抚梧桐,或看秋色,或又和丫鬟们嘲笑”,宝玉几次叫她快写,她只是“你别管我”或者直接不理。等探春,宝钗,宝玉的诗都看完了,黛玉“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这是何等的潇洒恣意,何等清高任性,又是何等的诗才横溢啊。我钦羡她提笔立就豪掷诗稿的才情与洒脱,向往“半卷湘帘半掩门”的任性与豁达,我明白她“借得梅花一缕魂”的孤独与坚强,然而想象着“月窟仙人缝缟袂”的凄美景象仍心酸不止。

黛玉就像她选的居所一样,幽深,细腻,无端透着冷寂和凄凉。贾政言“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此一世”,然而黛玉却是独坐寒夜噙泪写下《秋窗风雨夕》。大抵她的结局也隐在了宝玉当时题的对联里,“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烟尚绿啊,指难温。她终是没能等到一个与她指掌相扣的知己郎君。探春叫她“潇湘妃子”的时候,沉默不语的黛玉是不是已从这典故中觉出了一点未来的隐忧?泪染青竹,泪尽而死的,何止是娥皇女英!其二人尚有幸承夫妻之乐,可怜的黛玉却是独对潇湘馆的千百竿翠竹啊。

然亦不可言其无幸,曹雪芹体贴地给黛玉安排了一个风流俊逸的竹马贾宝玉,在她短暂的生命中,还的是眼泪,但也曾被呵护,被珍爱,或可说她不虚此世。对于孤僻的黛玉来说,宝玉便是那个一次次拨开遮映的翠竹,穿过曲折游廊,石子甬路,与倾诉爱意的《西厢记》唱词一同顺着墙下缝隙灌入她幽静的院落的,那派盘旋竹下而出的清泉。在封建秩序森严的大家族里,寄人篱下又不善迎合交际的黛玉,上不讨长辈欢心,下不得仆人拥戴,顾影自怜的时候却也有个“好妹妹长好妹妹短”的二哥哥,任凭她怎样冷嘲热讽,乱吃飞醋,说些尖酸刻薄甚至不近人情的话,始终是先低头道歉赔不是的那个。宝玉尽他所能地保护了黛玉的清高与自尊,与她共读西厢,憧憬美好爱情,与她同样是身处深深府闱却反对封建纲常,不屑世俗禄蠹的叛逆者。

可纵是木石前盟,最终唯有“到底意难平”的枉叹罢了。当黛玉隔窗听见宝玉说“林姑娘何曾说这样的混账话”,她的又喜又惊之后,也必然是又悲又叹了。封建礼教的重压之下,她大约自知人生不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喜剧,同在幽闺自怜的黛玉并不能迎来她的大圆满结局。曹雪芹多次用到西厢与牡丹亭的典故,用元明两代戏文中的爱情与追求自由的角色情感来表现宝黛爱情的浪漫与叛逆,而不同于汤王二者仅仅反封建礼教的主题,他仍然有一双忧伤而清醒的眼睛。他明白封建的强大,礼教束缚的根深蒂固,他明白大观园的女儿们注定悲哀的命运。他用甚至夸张的笔触描摹了一个宏大的故事,其中人物命运交织,繁华更替,美好的一切都走向覆灭。

“若能避开猛烈的欢喜,自然也不会有悲痛的来袭。”梦醒前有多少的繁花嘉树,梦醒后就有多少的萧条冷落。那满案珍馐醇醴觥筹交错的日子过去,余下的是缁衣草屦家亡人散。往日欢声笑语不断,景色迷人,情趣别致的大观园,多少情思魂牵处,多少盛筵恰摆处,多少佳词落墨处,又是多少眼泪掩埋处啊。如今荒凉一片,真都付与了断井颓垣。荒芜的岂止一座园林!在冷酷的封建阶级与婚姻礼法制度下,曾有多少美好如斯的青春年华,永远地埋葬在了那畸角上的花冢之中,褪去了明媚鲜妍,颓然如沉寂的荒原。

一生的眼泪已经还了,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要回到西方灵河岸上去,而顽石入世的这段风流冤案却不只是枉与他人作笑谈。流传百载,这横空出世的一沓纸稿将列位女子的才德展露于世,以繁华落尽的枯寂敲醒了沉睡的世人。纵有冥顽不灵的封建卫道士诟其为淫词艳曲,也难以抗衡翻涌的新时代思潮,被压迫了千年的中华民族感受到了撼然的怆痛,不觉陷入假语村言背后的沉思。那悼红轩里的一把辛酸泪,可算得其归所?

然而我仍不愿赋予红楼过多的政治色彩。有人说曹雪芹虽然看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却没有剖析种种矛盾的根本原因以及提出解决办法。可谁说曹雪芹一定是个政治家改革家了呢,谁又说他要站在俯瞰整个社会制度的视角,去宣扬一些使人群情激奋的语辞了呢。他是个诗人、文人,他对园林设计、酒令、联、灯谜,戏曲都颇有造诣。他甚至很会做风筝,还特地写了本书教别人。他是个多情公子,他有多情的眼睛,在他心底仍有对世界上美好事物的珍爱,是以他花那么多笔墨去歌颂女子内外兼修的美丽。他就该是个内心柔软的极致的艺术家,行走在中国古典文学长河边,以才思作舟,文墨作楫,撷一捧澄明江水化作两行温泪,往返在两岸遥渡着一代代的人们。

我站在渡口,看着河水上闪闪发光的星辰,那个枯瘦的背影身披星辉,面容模糊不清。他好像正朝我而来,然而我们之间总横亘着星河斑斓的距离。我从未如此感觉到,想要更靠近的欲望,哪怕触摸到的是更冰凉的悲哀。

2022-06-27 1 1 家庭教育时报 content_7696.html 1 3 第十二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大奖获得者金蒙璐:三年追逐终圆梦 ../con/202206/27/content_7696.html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