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当看见这颗快要萌芽的种子时,你们会想到什么?”日前,“为生命奉献专业”——社校协同助力未成年人生命教育研讨会在上海市静安区宝山路小学举行。在五(3)班的生命教育公开课上,资深心理咨询师张丽娜就一颗刚刚萌芽的种子照片,向学生们提问。
“老师,我看到了一种生命力”“我看到了希望”“我觉得这颗种子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张丽娜的问题,激发起学生们对生命教育的探讨。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张丽娜助学生们理解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使他们明白了“生命无价,生命最宝贵”。课程快结束时,张丽娜让每位学生画一幅画,学生们用“最幸运”“最珍贵”“最神圣”三个关键词为“根基”,孕育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公开课结束后,嘉宾们就如何进一步推进生命教育展开热烈讨论。宝山路小学校长李英姿表示,生命教育系列课程覆盖到班级特别重要。虽然学校开发了一系列心理教育校本课程,但在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心理教育内容和师资不足、课程开发力度不够等问题。“让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应是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推进。”
“是否可以通过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合作的方式找到一种心理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主任、静安区心理咨询协会会长孙时进提出这一问题。他认为,在“双减”背景下探讨生命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让很多人意识到,培养孩子的首要目标是要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感受到幸福,这是国家发展的未来,也是家庭幸福的基石。
当天,徐汇区心理咨询协会会长、静安区心理咨询协会总督导陶焱做了“为生命奉献专业”的主题演讲。“如何帮助孩子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助他们跨过一道道坎,考验着教育的智慧。”陶焱认为,生命教育目前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情况较严重,生命教育的课程内容和师资资源不足,无法承载未成年人危机的识别与应对,也无法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自去年9月开始,“为自己种下一棵温暖的生命树”系列活动走进宝山路小学的课堂,通过“最幸运的生命——人”“画画我的生命曲线”等五个主题的课程,加强孩子爱护生命的内在动力,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增加心理弹性和求助意识,提高自我管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孩子一生的生命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改善校园生命教育的氛围,助力孩子的生命发展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