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名师点拨

如何和写作交上朋友

作者简介:王晓云,上海市新云台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浦东新区骨干教师,上海市第四期双名工程名师名校长后备,浦东新区第七期名校园长后备。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市写作协会、上海市朗诵协会、浦东新区作家协会会员,曾两次获得上海市民诗歌节现场赛诗会一等奖。

同学们是不是时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平时能说会道,一写作文,却搜肠刮肚,苦不堪言,要么平淡无奇,要么不知所云,有时甚至把好好的“食材”硬是“烧糊”了。别急,当我们和写作交上朋友,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和写作交朋友的小窍门

1.从仿写走向创作

写作的意义,就是把所有一切最美好的记录下来。“仿”的目的,不是单纯的照搬照抄,而是在描摹、仿照名家写作特点的过程中,感悟“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这几个问题,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为主要内容,写出富有自我个性特点的作品来。

2.和题目促膝谈心

审题,如同谈心一般,要和每一个字促膝倾谈。每一个字和词的意思,都要理解。

审题,如同破案一般,标题中还隐含了情感,要如侦探般捕捉到这情感,并在文中呈现出来。

3.让素材丰富多彩

要把素材当成宝贝,通过摘录、写日记、做手账、建立电子文档等多种方式积攒和分类。向大家推荐两种方法:“三积”法与“三察”法。

“三积”,指的是积累素材与内容。一积亲历之事。凡是生活中的琐事,都值得积累。二积观察所见。凡是观察到的景物,都值得积累。三积心中感悟。凡是心灵所受感触,都值得积累。“三察”,指的是关注的范围与重点。一察自己。即关注自我成长。二察万物。即关注周围变化。三察社会。即关心国家大事。

4.思维导图列提纲

写作列提纲,思维导图是一个很好的辅助工具。从审题、立意、结构和语言四个方面确立时间桩子,架构写作框架,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效率。

素材是作文的肌肉,一定要厚实,不可虚假。结构是作文的骨骼,一定要强健,不可单薄。主旨是作文的灵魂,一定要深刻,不可浅薄。语言是作文的血液,一定要流畅,不可呆滞。

流畅的作文是怎样的

当我们和写作交上朋友,就能更加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了。让我们看看兰溪同学是如何自如地写活《“糊涂”的老师》。

吃过晚饭,我照例坐在台灯下温习今天学到的知识。今天,我认识了一位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叫孔子,老师说,他是我国古代非常厉害的老师,有三千多个弟子呢,他最喜欢的弟子是颜回。我一边背着“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一边想着,孔子会是一个怎样聪明的老师呢?

想着想着,我突然撞到了一个人身上。抬头一看,只见一个盘着发髻、穿着汉服、一脸书生气的人正奇怪地看着我。我急忙向他连声道歉,心里却暗自奇怪:这个人是谁呀?没想到,他先发问了:“你是谁?为何在此?”我老老实实地回答:“我刚刚还在背孔子的《论语》,这会儿却在这里了。我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两个说了半天,终于搞清楚,原来我穿越到了春秋时期,站在我面前的就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只见他对我拱起手,微微地鞠了一躬,热情地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从此以后,我就跟着颜回,成了孔子的弟子。我们每天都坐在学堂里,听孔子讲课,他总是教导我们要关心身边所有的人,尤其要善待那些老百姓。我觉得这个老师又聪明又和蔼,怪不得他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了。

有一次,我和颜回到集市上去买米,居然遇到了一个数学奇差的商人。我们买了三斤米,每斤米七个铜板,颜回很利索地把二十一铜板放到商人的钱盒里。我们刚想离开,商人却一把拉住我们不让走,嘴里还叫嚷着:“少了三个铜板,我做亏本生意了。”颜回很礼貌地回答他:“老先生,我们没有少给你钱。”我也在边上作证,我们给足钱了。可是,这个商人就是不依不饶,一定说我们少给了他三个铜板。“三七不是二十一吗?”我着急地喊着。颜回也在一旁附和着。可是那个商人还是不依不饶,坚持说三七应该二十四,还指着自己的头说:“我以我的脑袋打赌,三七就是二十四。如果不是二十四,我就把脑袋砍掉。”我想,你再坚持说二十四的话,你的脑袋不是要保不住了吗?我把数学老师教的所有方法都搬出来,反复告诉他三七就是二十一。可是,这个商人就是不开窍。眼看着天色已经晚了,这可怎么办啊!

就在我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孔子出现了。我想,这下问题解决了,三七二十一呀!没想到,孔子听完前因后果,十分温和地对我们说:“你们这两个孩子,真是糊涂,怎么可以少给商人三个铜板呢?颜回,把钱补给商人。”我们一边极不情愿地给钱,一边在心里嘀咕:真是一个糊涂的老师!

回到学堂,我们两个人还是闷闷不乐的。孔子仿佛知道我们的心事似的,笑呵呵地问我们:“三个铜板可以买到什么呀?”我回答:“一斤米都买不到。”孔子又笑呵呵地问:“那么,三个铜板可以做什么善事呢?”我和颜回被问住了,我们面面相觑,忽然之间恍然大悟,原来,这三个铜板救了一条人命啊。我们异口同声地说:“老师,你真是太聪明了!”我心想:我真是错怪孔子了,他才不糊涂呢!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听着孔子说的话,我连连点头。这时,有人推了我一下,我刚想发火,转念一想,我要做君子,不能乱发脾气。压下火气,扭头一看,原来是妈妈呀,我又穿越回来了。

妈妈问我在干嘛,我笑嘻嘻地说:“我去见我的‘糊涂’老师了。”

(原载《中文自修》小学版《小豆丁》)

从解析中看门道

兰溪同学非常大胆。她居然敢拿孔子来编故事,煞有介事地写了一个非常具体的故事。

但兰溪同学的大胆想象是有一定依据的。请大家注意原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的承接非常自然。第一段,从白天的学习内容到晚上的背诵篇目,都和孔子与《论语》有关,而且此时已经交代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因此小作者发出疑问:“孔子会是一个怎样聪明的老师呢?”这是非常自然的,而第二段突然穿越到春秋遇到颜回的情节,也就并不显得突兀了。孔子赞颜回“不迁怒,不贰过”,是个好学而知书达理的人。因此小作者虚构的集市上买米和店家打赌的情节也就经得起推敲了。

请大家注意,这一切其实都是铺垫。真正精彩的内容是孔子的“糊涂”,此糊涂,是真善良,是孔子的“仁”之体现。这又和第一段小作者的发问“孔子会是一个怎样聪明的老师呢”遥相呼应。

小作者非常善于学以致用。文章结尾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与“我要做君子,不能乱发脾气”的心理活动严丝合缝,顺理成章。

那么,兰溪同学的想象是否天马行空,不受约束呢?显然不是。她时时处处都手握线索,想象飞出去之后,又能及时飞回来。比如关于《论语》的朗读与背诵,就是一条非常好的线,将她远远地抛到春秋时期,又一下子拉回现实之中。这一来一回之间,刚好是打一个盹、做一个梦的时间。

兰溪同学也非常善于刻画人物。请大家回看全文,她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把事情叙述得具体生动。

这篇习作中,既有仿写的痕迹,更有日常阅读与独立思考的成果,也有思维导图提纲的影子,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和写作交上朋友的同学自信幽默的神采。

2022-06-27 1 1 家庭教育时报 content_7707.html 1 3 如何和写作交上朋友 ../con/202206/27/content_7707.html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