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一大“活教材”让孩子们学习党史“更红更活”

百物进百校,百讲证百年

上海中学的学生听专家讲解“英雄枪”的“前世今生”。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日前,一个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用炮弹壳制做的花瓶来到了上海市普陀区朝春中心小学,开启了中共一大纪念馆“百物进百校,百讲证百年”第20场活动。

中共一大会址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肩负着讲好建党故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使命和责任。本次活动把革命文物资源创造性地转化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革命传统进校园进课堂,推进知校爱校荣校与知史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成为大中小学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举措。

校园变身博物馆,

文物成为“活教材”

去年10月25日,在抗美援朝纪念日这一天,曾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击落美军战机的M1903步枪来到了上海中学的校园,开启了“百物进百校,百讲证百年”中共一大纪念馆百件革命文物进课堂活动的序幕。

在海华小学,一幅一百多年前讲述五四运动起因的漫画来到了五年级学生面前。“这幅漫画作于五四运动时期,是当时一所县立商业学校的学生会印发的。虽然我们已无法获知这幅漫画的作者是谁,但仔细观察画面,仍能感受到国人的愤慨与抗争。”中共一大纪念馆宣教专员梅艳讲道,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的收回山东权益、废除“二十一条”的合理要求被帝国主义列强拒绝。消息传到国内,中国人民积聚已久的愤怒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在上海市黄浦区比乐中学,一支褐黄色、微微闪着光泽的盐酸吗啡针剂在中共一大礼兵的护送下,呈现在学生们眼前。玻璃瓶形似一颗子弹,里面原本纯净透明的液体随时间流逝已经氧化成了褐金色,微微闪着光泽。这支在1940年由延安“中华大药厂”生产的盐酸吗啡由我国著名音乐家、教育家贺绿汀先生珍藏多年后捐赠给中共一大纪念馆。在那场活动中,中共一大纪念馆宣教专员何依玲为学生们介绍了这支盐酸吗啡背后的故事,将他们重新带回了那个物质极度短缺,但人们又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年代。

两年前,上海市园南中学曾邀请原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空军英雄韩德彩将军到校为学生讲述他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击落五架敌机,立下赫赫战功的故事。去年12月,借助“百物进百校”的活动,中共一大纪念馆藏品保管员张安可特别为学生们带来了馆藏文物——韩德彩将军击落的F-86战机残骸制作的两双透明筷子以及其他赴朝慰问团礼品。学校校长史晓燕还在活动现场为学生们朗读了韩将军的回信:“我们这些老兵永远和青少年站在一起!”

文物也能

“会说话”“发声音”

中共一大纪念馆拥有馆藏藏品12.8万件,涵盖自鸦片战争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不同历史时期,此次“百物进百校,百讲证百年”活动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一主题,从馆藏藏品中精心挑选出100件革命文物,有反映近代以来中国历史舞台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珍贵文献,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人物的历史遗物,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见证,也有广大人民群众在迈向小康征途中留下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美好记忆。

文物以“菜单式”的方式提供给学校,但是一大会址工作人员也会针对学校特色选择与学校历史更相近的文物。格致中学地处人民广场,和中共一大纪念馆同处黄浦区,校园周边红色历史资源丰富。在走进格致中学的那场活动中,宣教专员张欣怡讲述的就是华东军区司令部在解放上海前夕印制的《入城纪律》册子背后的故事。巧的是,学生们当天即将迎来历史期末考试,这一节无疑是最特别的“复习课”。“当时上海有那么多楼房,而且正值梅雨季节,雷雨阵阵,作为胜利之师的解放军,为何不进楼睡?可以体现解放军怎样的精神?”历史老师黄宇兰以《城市的荣光——波澜壮阔的上海战役》为题,给学生们上了一节微课,也启发学生对身边的土地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园南中学那场活动中,当得知韩德彩将军之前来过校园里为学生们讲过革命故事之后,一大会址展品保管员特意在库房里找到了那双和韩将军相关的文物筷子。一大会址工作人员表示,当那些和学校相关的文物走近师生的时候,文物背后的精神和故事会给他们特别的印象和记忆。

中共一大纪念馆项目负责人孙宗珊告诉记者,在项目实施中,一大纪念馆的宣教专员和部分讲解志愿者组成了红色革命文物讲师团,针对项目中的一百件革命文物,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创作了 100 个红色故事,让那些沉睡在纪念馆里的文物也能“会说话”“发声音”。

“活教材”走进了

师生的心里

上海中学学生王邵言的太外公就是一位抗美援朝老兵。在听完“英雄枪”的故事之后,他有些激动:“我会永远铭记太外公那一代人的奋不顾身的献身精神,我也一定会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学生叶云枫平日里是个“博物馆迷”,当他近距离地看到步枪时十分震撼:“这场活动拉近了我们和文物的距离,拉近了我们和历史的距离,让我们能够直观而深切地感受革命先辈们所经历的残酷战争和他们身上的精神,激励着我们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一支盐酸吗啡折射出的是在当时艰苦环境下,中国人民努力奋斗团结一心、不屈不挠的精神。”听完那支盐酸吗啡背后的故事之后,比乐中学高三(4)班的学生张翊轩告诉记者,这种精神也鼓舞着当代青少年,要居安思危,要好好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当李白烈士的17封家书来到他最后居住、工作和被捕的虹口区的高中课堂时,上海财经大学附属北郊高级中学高二学生李璇说:“曾数次在各种纪念馆、旧址、博物馆隔着玻璃观看文物,却从不曾想过有一天,能够没有玻璃的阻挡,如此近距离地观赏文物。一封封家书,是牵挂,是期盼,是传承,更是力量与光明。”

在上海中学的那场活动中,学校教师葛璐引用了电影《长津湖》中的一句台词:“这场仗如果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她表示,祖辈们披荆斩棘、负重前行才开创了这太平盛世。如今民族的希望、民族的重担落在了这一代年轻人的身上。她说:“我们必将接过传承革命思想的接力棒,勇担时代前行的使命。”

2022-01-17 记者 魏小潭 百物进百校,百讲证百年 1 1 家庭教育时报 content_7374.html 1 3 一大“活教材”让孩子们学习党史“更红更活” ../con/202201/17/content_7374.html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