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亮
版次:07 来源:新闻周刊 2023年12月20日
上小学时,我在厂办职工子弟小学读书。那时,我家在三层筒子楼的二层靠西边,面积不足三十平方米。
记忆中筒子楼的冬天是很冷的。那时候没有空调电烤炉等取暖设备。室内的防寒主要靠烤炉火。其实就是一个小藕煤炉,上面放置一个烤火的木架子,木架子呈正方形,要烤火时,把手、脚放在木架子上,木架子覆盖着一床合适的小棉被,防止热火散了。晚上休息时,我的床上是一床厚厚的大棉被。那时的棉被是母亲用针线缝的。母亲已将放在柜子里的棉被拿出来,先拆线,趁一个大太阳天,先将里面长方形的棉花铺在二层靠最西边的阳台上晒。而后洗干净床单、被套,放在太阳下晾晒。这些床单被套棉花被晾晒之后,有了温度,没有了异味,上面有了阳光的味道。母亲将呈长方形的棉花放进被套里,之后便用针线缝起来。晚上睡觉时,大棉被覆盖在我的身上,只留出脑袋,不一会儿,便暖和起来。
外出御寒,则是穿母亲打的毛衣。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母亲给我打的第一件毛衣是橘黄色的,鸡心领口,左胸口还有一朵花。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毛衣打成之后,我试穿之后,感觉两腋下比较紧,穿着不太合身。为此,母亲还返了工,重新拆线重新打。穿上母亲亲手织的新毛衣,出门去上学,冬天不感觉冷了。
那时候的我,身体比较弱,一到变天,尤其是入冬气温反差大的时候,就特别容易感冒。母亲为了提高我的抵抗力,总让我加强体育锻炼,例如慢跑、跳绳等等,还时不时在炉火上煮当归红枣鸡蛋给我吃,让我有个健康的身体度过寒冷的冬天。
岁月流转间,三十年一晃而过,如今,我早已离开筒子楼,防寒保暖的方式也越来越多。但每到天气转冷的日子,总能接到母亲的电话,嘱咐我多穿衣服,别感冒了。此时此刻,我的心中仿佛有一股暖流经过,温暖一冬,甚至一生。
筒子楼里的冬天很冷,但那些曾经温馨而温暖的画面,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之中。
尊敬的读者:
感谢各位一如既往的信任和关爱,更感谢各位长期以来的支持。
该数字报电子版半年内的所有报纸版面为免费阅读,其他版面开始收费阅读。更权威的资讯,更便捷的形式,更周到的服务将大幅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
您可选择在线购买该数字报电子版,或者激活阅读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