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揭开古画修复的神秘面纱

——读张孝宅《书画修复六十年》有感

版次:06 来源:新闻周刊      2023年10月18日

“当纸张化为灰烬,是否就不可逆转?对于从事书画修复工作的我而言,答案显然不是,灰烬也能有再展新颜的一天。” 《书画修复六十年》讲述了书画修复师、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张孝宅的故事,其对修复工作的专注和执著将工匠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

甘武进

书中讲述了张孝宅跟随当时顶尖书画修复师们学习各类书画修复技艺的过程,以及与著名书画家和收藏大家们的交游,还记述了其保护和修复书画文物的一些经典案例,并对多种修复技术的研发过程,修复中使用的溶剂成分、温度等进行首次揭秘。

作者对修复收藏大家张庆重的镇宅之宝《云中君和大司命》记忆最深刻。此画是傅抱石一生中所创作过的5幅长约3米的巨幅画作之一,在美术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件作品的修复历时数月,主要难点在于洗霉。”黑霉会破坏原有纸张纤维,在淋洗、去霉时须格外小心,坚持适度清洗的原则,以防止画心因清洗而受到二次伤害。“经我修复后,该画最终得以恢复原貌。”2016年6月,在北京保利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这件作品最终以2.3亿元成交,刷新了傅抱石画作拍卖价格的历史记录。

“慢工做出细活来。”蓝瑛的《雪山行旅图》是受“整绢托裱法”损害的实例:画心起空、破裂、脱落。为抢救《雪山行旅图》,作者为其定制了刮磨口细补法进行修复。先揭掉绢本画心背后的整幅托绢,让绢心画面厚薄统一,伸展度保持一致,以减少对画心的磨损。整个画心有破洞(大部分是蛀洞)共计1300多处,不分大小皆依次修复,每一处破洞都必须经过刮口、补洞、打磨、染托纸、全色、接笔这几道程序。如此,每一道程序都要重复1300多次,前后历经9个多月才全部修复完成。

“修旧如旧”是古书画修复的基本原则之一,而在修复后能做到“天衣无缝”,则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作者接到一位藏家送来的宋佚名绢本《秋山驮车图》。“距今约千年的古画,破损在所难免,原裱者虽用旧绢补洞,可是补绢与画心绢的粗细、密度、厚薄并不相配……以致画心厚薄不一,加快了其断裂的速度。”作者为之重新匹配到更为合适的补绢,历时三个多月的修复,使画面厚薄均匀一致,保留了宋画的神韵,为历史研究提供有力的物证。

古书面装裱,是保护文物和传承中国文化的一种有效方式,它既是一项实用的手工技术活,也是一项专业的高端技艺,特别是对破、旧、残、损的古书画的修复,工序繁复,若非有定心和悟心之人,恐怕难以胜任。张孝宅,古画背后的隐名者,就为我们很好地讲述了这方面的故事。此书对从事修复相关行业的人有借鉴意义,对普通读者而言也有启迪作用。

阅读付费版面提示

尊敬的读者:

       感谢各位一如既往的信任和关爱,更感谢各位长期以来的支持。

      该数字报电子版半年内的所有报纸版面为免费阅读,其他版面开始收费阅读。更权威的资讯,更便捷的形式,更周到的服务将大幅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

       您可选择在线购买该数字报电子版,或者激活阅读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