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颜值学校建筑背后的设计师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王海松精益求精 打造可阅读、可漫步、有温度的校园

时报记者 柳琴

版次:03 来源:新闻周刊      2023年10月18日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溯园、尔美食堂、24小时学习中心……近年来,上海大学出现了一系列深受师生追捧的标志性建筑,让校园“可阅读、可漫步、有温度”。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些高颜值建筑设计都出自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王海松教授之手。20多年来,这位为校园建筑谱写美好乐章的神秘建筑师在设计时对诸多细节的百般挑剔、对优秀建筑理念的独特追求,无不体现着他对学校师生需求的充分了解和尊重。

设计可“触摸”

历史的建筑

一走进上海大学校本部正门东侧,就能看见一座为纪念老上海大学而建的圆弧形建筑——溯园。转进去,四面弧形的墙体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沿着青砖碎石的环形小道读历史,会逐渐触摸到20世纪20年代上海大学的光荣历史和葱茏岁月。从高处俯瞰,整个溯园就像是古木的年轮,一圈又一圈,生生不息地轮回着,独具历史感和美感。这是王海松为上海大学所做的第一个校园建筑设计,该设计获得了2014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景观设计类)银奖,让他印象深刻,也开始思考怎样让校园建筑文化彰显校园特色。

“上海大学作为以城市命名的大学,有义务、有责任去把我们的文化传统、历史延续下来。”王海松的设计理念很明确:“要做场所改造。”他希望溯园能成为一个让人沉浸、追思的小园子,成为“一个镌刻上海大学历史的校园景观空间”。

王海松对于上海大学校园文化的深入思考也体现在他对于建筑改造的方式上。他认为:“老的部分要继续发挥承载历史记忆的功能,而新的部分则要展现出国际一流的志向。”

打造高度

人性化的空间

“校园文化与学生的成长是密切相关的,学校的环境要有仪式感,对老师同学而言要有亲近感,在美观的同时还要高度人性化。”王海松坚持为师生提供宜人的学习、工作、交往空间。尔美食堂的改造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王海松充分勘探了食堂原本的空间格局,利用食堂的二层平台增设了景观就餐位,让原本闲置的平台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尤其是在非用餐的时间,学生也可以带电脑过去,在那边自习、讨论。为了做到这点,他在设计时专门在食堂中设置了“水吧”,以及很多圆桌、高桌、面对面的桌子,营造了丰富多彩的使用场景,让餐厅内外都充满了活力。

上大宝山校区图书馆里的24小时学习空间,是学校又一新的文化地标。座位宽敞舒适,灯光温暖明亮,除了中央的学习区,沙发区、咖啡区、研讨区、自助打印区一应俱全。甚至为了方便读者临时接听电话,学习空间还考虑设置一些具有隔音功能的“电话亭”,以减少对他人的干扰。

秉持着“为上大师生设计一个灯火不灭的学习空间”的初心,王海松设计了功能不同的空间区域,并对灯的形状、光源色温、照度等都进行了细细的思量,营造了温暖舒服的学习氛围。他还强调应考虑不同学生的身高,宜采用高度可调节的圆凳,而不是整齐划一的固定高度的凳子。“对诸多细节的百般挑剔,是为了让教师和学生能在宜人的、不受打扰的环境中学习。”一心为师生需求着想的王海松做到了。

秉持跨学科

合作的理念

在上海大学阔步前行的征程上,上海大学的建筑也同样在“生长”。近年来,临水而建的校园一站式服务中心成为师生们喜欢停驻的地方,上大宝山校区北门外的“入海口”也成为了师生创新创业交流中心。

“建筑从来都不仅仅是一个工程的问题,工程是基础课、必修课,是建筑的骨骼;建筑更需要跟人文,跟一些思想性、情感性的东西挂钩,这是建筑的血肉与灵魂。”和一般大学将建筑系放在土木或工程学院不同,上海大学的建筑系设置在上海美术学院下,王海松在担任系主任时,把“服务于城市、服务于人”作为建筑系学科发展的重要理念和特色。他说,“建筑师是一个很好玩的职业,厉害的建筑师都会设计家具、杯子等,设计是相通的。”他充分利用美术学院在综合类大学的优势,进行跨学科的合作,例如带领研究生团队和通信学院合作,参与 “多功能老年护理床”项目的美学设计;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合作,参与“先进钢制刀具”的美学设计……

除了帮忙设计学校建筑,王海松还致力于大都市郊区的乡村建设,在深入研究和调研的过程中,先后出版了《上海古建筑》《上海乡村传统建筑的元素》等书。他说:“大都市郊区的乡村建设,要有城市的先进技术和意识,但并不应该把所有的乡村都变成城市。”秉持着这样的人文关怀,王海松在乡村建设中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阅读付费版面提示

尊敬的读者:

       感谢各位一如既往的信任和关爱,更感谢各位长期以来的支持。

      该数字报电子版半年内的所有报纸版面为免费阅读,其他版面开始收费阅读。更权威的资讯,更便捷的形式,更周到的服务将大幅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

       您可选择在线购买该数字报电子版,或者激活阅读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