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第一份考古调查报告《丽水保定窑址》出炉,并作为书籍正式出版。作为龙泉窑重要的地方类型,保定窑址的调查发现,将成为龙泉窑研究的重要补充。
“考古发掘报告”是考古学的核心成果。《丽水保定窑址》作为复旦第一份考古报告,凸显了复旦考古学科发展的速度和学科实力。
第一份考古报告,
聚焦了哪里
为什么关注丽水保定窑址?这份考古报告背后,团队付出了哪些努力?考古报告成果又有何价值?这一切还要从龙泉窑考古研究说起。
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生产规模最大的著名窑场,也是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对外输出产品及窑业技术最多的古代窑场。其大量外销的历史事实,又曾对世界文明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2019年年底,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沈岳明教授主持的“龙泉窑考古学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2020年6月27日,“龙泉窑考古学研究”顺利举行开题会议,课题正式启动。
沈岳明教授说,课题旨在对中国陶瓷史上最著名窑场之一的龙泉窑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全面探索龙泉窑烧制技术谱系,科技创新与取得的成就,充分认识龙泉窑体现的“中国智慧”,确立龙泉窑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时,龙泉窑作为历史上中国古代对外输出的大宗商品和中外文化与商业交流的重要载体,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充分发挥其在阐释中华文明和讲述中国文化故事中的重要作用,不仅可以为“一带一路”战略有效地提供历史上的经验与教训,还可以提升中国的影响力与软实力。
从龙泉窑到保定窑,
复旦考古力量走出去
在“龙泉窑考古学研究”立项的同时,丽水市莲都区文物保护管理所为深化地方窑业认识,同时加强对文物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委托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持、开展横向课题“丽水保定窑址调查研究”。
“丽水保定窑虽然位于龙泉窑核心窑区的外围,但也是属于龙泉窑系统的窑场,”沈岳明说,“对其窑业内涵的深入探索是有必要的,它不仅将为地方传统陶瓷手工业在历史时期的发展与演变提供实证,也将成为龙泉窑研究的重要补充。”于是,在课题需要与项目需求的促成下,沈岳明教授组织丽水市莲都区文物管理保护所相关同志,复旦大学周雪妍、周禺含、陈恰、冯昊正、范翀等同学,对保定窑展开了田野调查、室内整理、后续研究及报告编写工作。
谈及调查中的艰辛,周雪妍坦言:“天气比较闷热,夏天蚊虫也很多,尤其我们都是在那种丛林里,还蛮辛苦的。”毒辣日头之下,小组成员也曾出现过不同程度的不适,特别是第一次参加田野调查的,但都努力克服了。
“龙泉窑核心区域窑场是如何影响周边?它如何辐射或传播到东亚甚至北非等地区?不研究,不调查,是解决不了疑问的。”沈岳明说,通过调查研究,及时公布研究成果,才能为后续大家共同研究提供资料。
“考古发掘报告只是
解决第一层的问题”,
复旦考古路这样走
“长期以来,文物考古与研究大多停留在器物学和文物学的层面,远未达到透物见人、见史、见生活、见精神的高度。”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任陆建松说。
“考古发掘不是最终的目的,需要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陆建松强调,任何一件文物或一处遗址,其背后都有历史文化故事。它反映着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方式、科学与技术、宗教和信仰、审美和思维等领域的文化继承和创造,记录着人类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足迹,承载着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价值。“我们要在考古发掘报告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研究,成果达到透物见人、见事,把文物背后的文化传播出去。”
复旦考古有什么不一样?“针对中国考古学的问题和发展方向,复旦考古要找准我们的定位。”陆建松说:“要将考古学重心从田野发掘延伸到考古材料整理研究,从传统考古学研究转向多学科交叉融合,从发掘研究延伸到考古成果的展示利用,实现‘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的作用,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此次的陶瓷考古发掘报告只是解决第一层重心转移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多学科研究,传播利用陶瓷背后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