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四有”好教师(教书育人楷模)名单揭晓。今年获此殊荣的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陈尔真教授。自2018年以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已连续4年榜上有名。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百年历史里,2位上海市教育功臣、6位上海市“四有”好教师(教书育人楷模)传承着“交医人”的根本使命——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为祖国医学事业培养着一代又一代卓越医学创新人才。
坚守“做个好医生”的初心
早在学医之始,陈尔真就坚定了“做个好医生”的初心。什么是好医生?陈尔真的回答简洁而纯粹——病人满意,同行认可。从医30多年来,他始终坚定地践行自己心中好医生的标准,无数次把患者从死神手中夺回。
作为急诊与危重症专家,作为临床教学老师,他率先垂范,每天6:45到医院,19:00下班;双休日从不休息,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做科研、带学生。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陈尔真带领团队聚焦重症急性胰腺炎、失血性休克、脓毒症等急危重症,取得了重要成果;主持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等各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SCI论文60余篇,同时参与编写了《重症医学》《临床医学概论》等多本专著。
2013年,陈尔真被任命为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分管医疗工作。在他的带领下,瑞金医院急诊科及重症医学科发展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标杆。如今,瑞金医院每年诊治30余万人次急诊病例,其中1~2级急危患者约6000人次,EICU及重症医学科救治危重症患者约700人次。
去年,这位原本只默默与“死神”过招的医生,突然在网上“火”了起来。在搜索引擎输入“陈尔真”三个字,位列搜索结果前几项的无一例外都与“抗疫”有关。2020年1月28日,他带领上海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接手武汉市第三医院的重症病区。55天里,这支队伍累计收治患者332人,其中重症患者237人;总治愈率83.73%,其中危重症患者治愈率达65%。
与陈尔真不同,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走出来的2019年“四有”好教师(教书育人楷模)狄文教授“火”在妇产圈子里。面对一位在怀孕26周时查出宫颈癌的30多岁孕妇,狄文综合考虑各项指标后决定先进行新辅助化疗,再在孕33周时行剖宫产后立即做宫颈癌根治术。最终,这位患者产下了一名健康的婴儿,后期的治疗也比较成功。“狄老师经常教育我们,妇产科是一个很特殊的科室,女性患者在家庭中还要担任妻子和母亲的角色,所以我们在治疗的选择上要更慎重、更人性化。从医是技术,更是人学。”狄文的学生包州州感慨道。
医生和教师都是幸福的职业
虽然在职业上没有任何遗憾,但大多数医生都在家庭中留下了很多空白。陈尔真也不例外。“我希望女儿学医,但当我问到她的意见时,她说,‘不想学了,爸爸太忙了,早出晚归,感觉永远在医院里。’就这样吧,我尊重女儿的选择。”陈尔真略有遗憾地说。
虽然女儿没有学医,陈尔真却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了自己的孩子。“我们是医生,更是老师。”在科研工作上,他尽心指导,甚至逐字逐句修改学生的文章,连用错的标点符号都一一纠正;即使工作再忙,他仍坚持参加研究生例会,逐一听取研究生的工作汇报并作出细致指导。
在他手把手的教授下,这些青年医生打下了扎实基本功,从容、自信、高效地在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地方通过“大考”,交出了一份份令祖国满意、令人民放心的答卷。
“医生和教师,都是幸福的职业。”同样来自上海市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2020年上海市“四有”好教师(教书育人楷模)胡伟国说出这句话时,带着幸福的微笑。他从事腹部外科和微创外科临床工作近30年,既是出色的外科医生和医院管理者,也是辛勤耕耘的好老师。
不论工作有多繁忙,胡伟国一直坚持每两周一次与学生交流的“胡爸午餐有约”活动,还带头实施“宿园导师”制度——导师们轮流入住学生居住的园区,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成为学生口中可爱可敬的“胡爸爸”。
在胡伟国率领上海第六批援鄂医疗队出征武汉前,他的学生们为他制作了一张海报,上面写着“今天你们出征,明天我们接棒 ”“老师,平安回来”!52天后,返沪当天,学生们又打出“胡爸,欢迎回家!”的条幅迎接胡伟国凯旋。
“我相信,每个学生心里都有一盏灯,作为教师,我愿意成为一根火柴,将他们心中那盏灯一一点亮!”在主讲的开学第一课上,胡伟国这样说。
“交医人”的百年传承
在有着125年厚重历史积淀和69年峥嵘发展历程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这种师生之间的传承、代际之间的接力不胜枚举,早已成为全体教师无形中的默契与共识。
2003年荣获首届上海市教育功臣的王振义院士,带领学生陈竺、陈赛娟和陈国强三位院士,协力造就“师徒接力攻克白血病”的佳话。每当学生们表达对他的感激之情时,王振义却总说:“看到学生超过自己,是当老师最大的安慰。”
97岁的王振义院士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他长期从事医学内科血液学领域的研究及临床工作,培养了一大批医学拔尖人才。直到现在,他依然把每一次查房、每一次疑难病例会诊作为一次开卷考试,找出对症之策、解决临床问题,“先做学生、再做老师,力所能及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与王振义院士一样,上海市教育功臣邱蔚六院士也始终把培养后人、提携后学作为职责所在。他说:“学生不青出于蓝胜于蓝,这世界就没有进步。”在邱蔚六院士的培养下,他的学生张志愿于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口腔医学界继邱蔚六之后的第二位院士。也恰是在邱蔚六院士荣膺上海市教育功臣的2018年,张志愿院士荣获上海市“四有”好教师(教书育人楷模)荣誉称号。
“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有德高的师品、学高的师智、技高的师能和身正的师表,还要落脚于一点——以学生为本。”医学院院长范先群多次在讲话中强调:“交医的教师要热爱学生,严慈相济,教书育人,更要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胸怀,以及将学生培育为‘名医’‘大师’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