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新学期,每个新同济人除了获得大学录取通知书外,还收到一份《你的校园垃圾魔法书》,书中用有趣的漫画和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垃圾分类知识,还热情邀约新生成为校园“垃圾魔法师”……记者发现,这样的“垃圾魔法师”队伍正在沪上高校中不断扩容。本市最新生活垃圾分类考评数据显示,今年1~8月,全市综合平均分90分以上的高校达到100%,与2019年相比,相关评分大幅上升。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的图书馆,人群川流不息。在图书馆大厅一角,一组经过特别设计的、大小不一的四色垃圾桶十分醒目。设计者之一、同济大学环境工程18级学生钟文博告诉记者,在大学生创新训练课题中,他所在的小组选择对图书馆垃圾分类体系进行个性化设计,经过调研,他们对原来较为粗放简单的四分类垃圾桶进行了精准化布局和设计改造。一方面,取消了馆内的多处湿垃圾桶,仅设置两处湿垃圾投放点;另一方面,重新设计了馆内垃圾桶的尺寸和外形,以适应图书馆干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偏多的特点。小组成员还在调研中发现,由于饮料瓶不能完全沥干,会造成可回收垃圾桶中纸类的污染,污染后的纸类会成为干垃圾,于是便将易拉罐、塑料瓶和纸类垃圾分别设桶收集,有效提高了回收率。
除了专业知识,科技新元素也为“垃圾魔法师”们加持“魔力”。暑假期间,超半数的高校对垃圾分类的硬件设施进行了改造升级,以提升垃圾分类的智能化水平。上海交通大学新建四分类垃圾箱房;同济大学建造了新的垃圾分类一体式压缩站;华东政法大学安装了湿垃圾减量处理装置、垃圾压缩机、雨污水分流等设施;复旦大学添置了智能垃圾箱,轻轻伸手过去,投放口便自动打开,箱内还有压缩设备对干垃圾进行压缩,还能自动统计垃圾投放量;次氯酸消毒除臭设备则让原本令人望而却步的垃圾房变得臭气不再、干净整洁。
据悉,结合学生生态环保节、“寻找环保代言人”生态文明教育优秀学生讲师选拔赛等,本市全年持续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工作。同济大学环境学院学生邓博苑是首批“环保代言人”之一,本学期,他作为学生志愿者指导同学垃圾分类方法,提醒同学分时投放垃圾。“一开始常会有同学错过投放时间,现在垃圾分类、分时投放已基本成为大家的习惯了。”邓博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