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渔阳里2号的朋友圈有1920年6月第二次从北京到上海的毛泽东,有在此会见陈独秀后加入上海共产主义研究小组的林伯渠,有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的沈雁冰……”市委讲师团成员、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教授在学校“永远跟党走”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中这样说道。
近日,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葛卫华与师生代表共同发布了红色大寻访任务书,葛卫华强调:“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由此勉励青年学生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红色寻访中不断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之力,共庆建党百年华诞。
据悉,自今年3月以来,上海师大依托苏智良教授及其团队历时十年的研究成果《初心之地——上海红色革命纪念地全纪录》,组建百支红色大寻访学生队伍,精心设计推出“建党的旅途”“共青团的足迹”“荣耀的召唤”“隐蔽的战线”等十条红色寻访线路,开发了生动活泼、贴近实际、更具青年味的党史学习教育微课程,引导青年学生大声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的时代主旋律。
发布会后,苏智良以《初心之地渔阳里:老渔阳里的朋友圈,新渔阳里的青年团》为题作专题报告,介绍了法租界西门区与渔阳里街区的背景情况,讲述了渔阳里作为中国共产党孕育之地的党史故事,阐述了对进一步保护渔阳里的思考。苏智良在重点推荐“建党的旅途:从党的诞生地到孕育地全回顾”红色寻访线路时表示,上海红色革命纪念地的研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仍有许多史迹亟待寻访与保护。“青年学生应通过实地寻访,用活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念,树牢爱党爱国之心,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活动当天,上师大青年学生、上师大附属学校的中小学生等超20万人次通过收看网络直播,在线“打卡”收看了苏智良的专题报告和上师大青年大学生的寻访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