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2021年第十四届“让青少年读懂中国”活动在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拉开了序幕。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的学生们来到了南昌路100弄2号《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也就是老渔阳里2号,从这里探寻中国革命的红色源头。据了解,本次活动由文汇报社和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共同举办,意在组织学生追寻红色足迹、寻访红色后代,亲身感悟红色家风的教育意义。
初一(6)班的李星辰负责整个参观活动的摄像工作,早上八点半他就在爸爸的陪伴下从家里出发。到达目的地之后,他先环顾四周,了解周边的环境,然后再打开设备,一一做检查。李爸爸告诉记者,为了活动的顺利开展,李星辰做了充分的准备,前一天晚上就把所有设备检查了一遍,生怕出现纰漏。李星辰说:“今天我要拍编辑部旧址的全貌,还要拍摄同学们的参观过程,我要用我的镜头告诉大家,100年前,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
在参观过程中,学生们看到了很多关于《新青年》杂志的历史资料,还有陈独秀先生当年在这里生活的一些场景。当看到一块小黑板上写着“会客谈话以十五分钟为限”的字样的时候,学生们都感到很好奇。在讲解员的介绍下,他们了解到,原来前来拜访陈独秀的青年太多,而他又事务繁忙,这迫使他在客厅里挂起了这块小黑板。通过前期查阅资料,又听了讲解员的介绍后,初一(1)班学生王皓正了解到,在上海创刊的《新青年》,是一本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它的创刊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循着讲解员的脚步,学生们了解到,100年前,一群优秀的年轻人在这栋石库门建筑里以青春的智慧和勇气,为未来中国点亮了信仰之光。
参观结束后,六(1)班的邵圣雯还在妈妈的陪伴下,在编辑部旧址门口拍照留念。邵圣雯是学校中山有线电视台的小记者,在做这次采访策划的时候,她查阅了很多关于陈独秀先生的材料,通过聆听场馆讲解员的介绍,她对中国共产党早期的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邵圣雯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们应该学习这些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把他们身上的红色基因传承下去。”而她的妈妈刘女士也认为,只有到了现场,孩子才能更好地去了解这段历史背后的故事,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
参观结束之后,学校有线电台的小记者们还采访了陈独秀的第四代后人李堃。“《新青年》是20世纪初中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党内许多同志如毛泽东等都受到过它的影响,在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尝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虽然这段历史已经远离了孩子们现在的生活,但李堃认为,这样的活动形式能让他们身临其境,感悟100年前那群青年如何为拯救国家振臂高呼,又如何用手中的笔来唤起国人觉醒的意识,而这正是学生们前来参观的目的。
学校团委书记孙雯洁告诉记者,这次参观活动让孩子们收获颇多,学生们还通过采访陈独秀的后人,了解了陈独秀的家风和家训,学校有线电视台也会对本次活动进行专题片的录制。孙雯洁说:“今天的活动一定会让孩子们感悟到陈独秀先生以及那一代青年身上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而激发他们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