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规定: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
“抬头不看黑板,低头只顾手机。”“专心玩游戏,无意做功课。”随着智能手机在未成年群体中的广泛使用,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扰,家庭教育更是望“机”兴叹,束手无策。中小学生的手机管理早已成为不少老师和家长最为头疼且久治不愈的顽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最新的一个对1000名0至5岁幼儿父母的调查结果显示,幼儿的智能手机使用率为80.4%,3岁就开始玩手机的达到32.5%。殊不知,父母是“清静”了,而孩子却遭殃了:过早频繁地使用手机,不仅影响婴幼儿视力,而且会妨碍其认知能力的发展,学习能力的培养,危害极大。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须从娃娃抓起,倘若等到长大后因沉迷手机引发健康、学业等问题,再去干预、纠正恐怕就为时已晚了。
西方发达国家对校园手机的使用问题高度重视。早在2018年,法国国民议会就表决通过了关于禁止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的法案;意大利和英国等虽未正式立法,但也通过教育行政部门颁布了全国法令,禁止中小学生携带手机进课堂。如今,教育部出台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入校园的新规,正是对社会关切与期待的积极回应。
如果说,禁带手机进校只能治标的话,那么正确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才是根本。对于在互联网时代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全面禁止其使用手机似乎并不现实,上上策是加强孩子的网络素养教育,让他们具备更强的辨别力、自制力,学会自我管理,将手机变成学习和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学校管理学生手机,千万不能一禁了之,而要细化管理措施,在“互联网+教育”的形势下,如何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知识,是当下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学校和家长要把手机管理当做对学生开展教育的契机,通过手机管理培养学生的自制力。一纸禁令,堵住中小学生带机入校,相对比较容易做到;如何配合学校,做好学校手机管理的延伸工作,巩固“禁令”的成果,是摆在每位家长面前的一个必须正视、必须花大力气妥善解决的重大课题。家长首先要做孩子的好榜样。多花时间陪伴孩子,与其沟通和交流;调整孩子对手机痴迷的心态,减少孩子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增加生活情趣,丰富孩子的闲暇活动;科学地引导孩子严格掌控使用手机的场合、时长、浏览的内容。家长与孩子不妨“约法三章”,互相监督,共同遵守。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还学校安静的读书氛围,唯有家校联手,共同努力,方能真正落到实处。